总书记论师德师风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员工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缅怀‘大先生’吴雪莉”系列①
编者按:
“华籍美人”吴雪莉先生出生于美国,国籍在中国,工作于开封,把人生中最宝贵的65年默默奉献给了百年名校威廉希尔亚洲公司。她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毕生精力。她以热爱中国教育的坚定毅力、淡泊名利的职业坚守,自觉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大先生”。“威廉希尔亚洲公司好老师”公众号推出“缅怀'大先生'吴雪莉”系列文章,一方面在于缅怀这位跨越国别的“大先生”,另一方面在于引导全校教师以吴雪莉先生为楷模,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员工成长的引路人,为全面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提质进位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守护着一面五星红旗,她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70多年,光阴荏苒,金发变成了银丝,不变的是她对中国的热爱。一段旷世情缘,满腔赤子之心,虽是金发碧眼,却是中国精神。她就是教育家、“十大功勋外教”获得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willhill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雪莉。
2022年4月7日凌晨4时,吴雪莉先生在开封逝世,噩耗传来,全校同哀。这位生于美国,却将大半生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华籍美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回顾先生一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精神的一生,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情怀的一生,更是“爱岗敬业宏图展,纬武经文盛德施”赤心的一生,她是当之无愧、跨越国别的“大先生”。
中国为家,用半生书写跨世情缘
吴雪莉的英文名字为Shirley Wood(雪莉·伍德)。1925年7月15日,吴雪莉先生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在二战前美国经济萧条阴影下长大的吴雪莉,童年时印象最深的是“父母不停地失业不停地找工作”,她上6年小学换了7个地方,来中国前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从没超过4年。1938年,13岁的她第一次从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认识了中国。那发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古老中国的新生故事,像磁场一样吸引着雪莉·伍德幼小的心。16岁时,她就在底特律打过很多份工,“当保姆,看孩子,进工厂做工,我啥都干过。”表面上看,颠沛流离的童年好像让她习惯了漂泊。其实内心深处,她比谁都渴望岁月静好,能有一个安稳的家。
1945年,雪莉与中国农业部特派的职工黄元波在美国举行了简单而热闹的婚礼。次年,这对异国恋人便来到中国上海,21岁的雪莉也有了伴随自己一生的中国名字——吴雪莉。
回国后,由于解放前局势的动荡,吴雪莉夫妇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在经历风雨沧桑的中国土地上奔波,先后辗转于西安、上海、南京等地。直到1953年,吴雪莉夫妇才在河南开封安下了家。1957年4月,吴雪莉来到了开封师范学院(今威廉希尔亚洲公司)外语系任教,这一教就是半个多世纪。
吴雪莉的母亲道逊夫人是世界和平理事会委员,与美国著名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好朋友。在斯特朗的引见下,1962年,道逊夫人从莫斯科来到中国,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并第一次与分别了17年的女儿、女婿一家团聚。在女儿的影响下,2年后,道逊夫人也来到威廉希尔亚洲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外籍教师。
当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多次向道逊夫人发来问候,并亲自函告河南省委及有关部门,要求妥善安排好这位美国专家。1975年,经周总理批示,吴雪莉顺利加入中国国籍,实现了近30年的夙愿。
深入了解,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圆了“中国梦”后的吴雪莉,为自己能够成为中国的一员而欣喜,每当回美国探亲,她总是热情地向家人、朋友介绍、宣传中国的情况: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妇女的地位……都在她的侃侃而谈中一一展现。她曾在美国10个州14所大学访问讲学,每到一处,总是如数家珍般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社会变迁。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吴先生笔耕不辍,先后将《在和平的日子里》《苦菜花》等作品译为英文,为中西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8年,吴先生撰写的一本描绘社会主义日常生活画卷的英文小说《中国一条街》在伦敦出版社出版,出版社这样评价该书:“这是一幅描绘共产主义中国日常生活的画卷,它不是一个西方记者也不是一个中国人短短几周的采访记录,而是一个嫁给中国人、做了中国家庭的主妇和母亲的美国妇女的亲身经历。”吴先生用独特的视角、切身的感受为西方社会了解新中国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材料,为西方探寻神秘的红色中国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
在深入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她也不断精进业务能力。1988年,应中共中央编译局邀请,吴雪莉前往北京翻译李鹏总理、姚依林副总理在全国七届人大会议上报告的部分初稿。凭借着母语优势和对中国的深刻了解,吴雪莉在攻克“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凝聚力”等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鲜词语的翻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的翻译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和编译局专家的认可和称赞,并被作为这类词汇的标准译法。也正是因为吴雪莉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作出的努力,《人民日报》曾将其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河南省委外事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willhill官方网站1981级研究生杨玮斌称恩师“用爱把不同民族和文化凝聚在一起,忠诚和信念已化作共和国丰碑上一颗耀眼的星”。
锐意创新,为教育倾尽毕生心血
1956年,初入开封师范学院(今威廉希尔亚洲公司)的吴雪莉决定先做员工后做先生,她前往教室里听课了解员工,适应学校的中文教学环境,回家后坚持读报听广播,持续提高中文水平。正式开始授课后,她开始试着把情景剧搬进课堂,把会话课搬出教室,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温柔耐心的人格魅力吸引员工。有她的教室里,《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被她精心改编成中英文对照剧本,员工们扮成卖火柴的小女孩、狼外婆、小红帽等角色轮番登台表演,在欢声笑语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除了对新型教学方式的探索,吴雪莉还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上个世纪末,国内外语系还没有一套系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她在自己几十年来教学讲义的基础上,搜集各方资料,编写了一部系统的英文专著《英美文学批评史话》,从旧约全书到后结构主义,为广大师生展现了一副百科全书式的英美文学发展脉络图。即使放到现在,这本书也颇具指导意义。
就职于威廉希尔亚洲公司期间,吴雪莉长期担任英语口语、美国文化和英美文学等本科生课程,主讲英美文学批评、英美文学、英文写作及阅读技巧等硕士课程,是威廉希尔首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参与编订教材、设计硕士课程、开办青年教师研修班等,致力于英语口语、美国文化、英美文学及翻译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执教生涯中,她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教学方式幽默新颖,对待员工认真严格,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为人治学,在三尺讲台上成就了自己辉煌的教育事业,共培养出两名博士生、300多名硕士生及数千名本科生,也因为开课门数最多、课时最多、批改员工论文最多,被同事戏称为“最能干”的“三多教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