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92级本科,96级硕士2010级博士宋根成
4月7日中午,噩耗传到郑州,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吴雪莉先生病逝了。通过我的博士生导师高继海先生得知,从去年4月13日吴先生发病住进医院,到4月7日离开我们,近一年时间,95岁高龄的她都在病床上同病魔顽强斗争。整整一年,大家都在为她祈祷,希望她能够醒来,战胜病魔。我常自默默地为老师祈祷:吴老师,世上没有经受不起的痛苦,也没有享受不了的幸福!加油,您一定会好起来!
往事历历,泪眼婆娑。一想到深受河大师生爱戴,享誉国内外教育界,对我恩同再造的吴雪莉(Shirley Wood)先生,永远离开我们了,心情就特别的悲痛难过。关合凤老师对我说,丈夫陪她去家里吊念的时候,看到了我从荷兰访学带回的那支叫Shirley的郁金香,关老师特意提醒黄峰老师要保存下来,感谢我对老师的真爱。我更加难过,想起2020年参加您的生日会,您依旧神采奕奕。斯人已逝,音容犹在。好后悔,好内疚,去年回母校答辩,结束后想去医院看您,听说您在ICU,终不得见,没想到一别就是永远。
先生,您可知道,对于我个人而言,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十年河大岁月,您是对我影响最深的先生之一。临近博士论文答辩,经过高继海先生的多次修改,我的学位论文依然存在一些语言问题。诚如杨朝军经理在他对您的缅怀中写的那样,威廉希尔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的论文最后都要经过吴先生审定语言,否则不能参加论文答辩。可是2013年的您已经退休多年,当我惴惴地来向您求助时,您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就坐在豆芽街的小院子里,开始一字一句地读,一行一段地标注,提出问题,给出建议。初夏的气温已然很高,十一万字,还是英文,必须在两周之内看完,并提出建设性建议。这对于一个年近九十,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想想都是一种残忍。
只差六天,您就在医院住满一年。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此刻我却愿意相信:像圣经里的创世纪一样,先生您赋予了威廉希尔亚洲公司外语教育一切美好的时光,您就是我们河大外语学科的月亮、太阳,还培养了满天星辰。这六天足以让您真正地休息一下,回顾一生,沿着九十六年的人生足迹,倒退着重放,直到您重新变成了小天使的模样——一个1925年出生在阿肯色州的女婴,正偎依在父母道森夫妇的身旁,以稚嫩却像银铃一样的声音哼着阿肯色州的童谣:
I eat when I am hungry,
I drink when I'm dry,
If a tree don't fall on me,
I'll live until I die.
那是2010年的金秋。豆芽街的小巷院子里,先生您时年85岁,坐在洒满阳光的葡萄架旁,告诉我,那是您小时候,妈妈常常给你们兄弟姊妹们哼唱的儿歌。您哼唱完调皮地一笑,用地道的开封话说到,这就像咱中国人常说:该吃吃,该喝喝,啥事不往心里搁。哇,我当时一下子记住了这个童谣,再也没有遗忘。这就是雪莉先生的中西互鉴的育人之道,于热爱生活的表述中不经意地点亮你的思想。
受您教诲的记忆画面还在一帧帧地打开。那年回到母校读博的我,在安顿好后先去拜访先生。进门后,黄峰老师在一旁问,您还记得他是谁么?您摇摇头(毕竟十年没见)。再想想,是宋根成啊,不就是大年三十早上论文初稿被您一笔笔地划掉,哭着鼻子回家过年的男员工么?先生您终于想起来了:“是你啊,祝贺你回来读博了。”我说,这一切都要感谢老师您当年的教养之恩。
1995年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早上,寒风刺骨,最后班次的长途大巴中午出发。同学们都放假走了,我刚刚完成最后的论文初稿,来找先生您审阅。小礼堂对面的小院里,您刚刚从美国探亲回来,坐在自信满满的我的面前,批阅我关于《格列夫游记》的毕业论文。您手里拿着一支彩色铅笔,脸色愈发严肃,一页页地划掉我辛辛苦苦从北图搜集、复印、拼接起来的内容。眼看一多半都被否掉了,我的眼泪不争气的吧嗒吧嗒地滴下。您终于抬头,明亮的眼眸透过老花镜看着我,一字一板地盯着我问:where is your own idea?!(你的观点在哪里?!)
你的观点在哪里?——先生振聋发聩的提问此后每每在我梦里,在我灵魂深处响起,时时刻刻在鞭策激励我:做人做学问要求真求是求新。毕业20年来,我不仅身体力行,而且也把这句话送给我自己的研究生们:你的观点在哪里?每逢答辩,这句话经常回荡在紧张又不失活泼的答辩会场里。像吴老师一样,我也成了员工们最“怕”也最敬的老师之一。
因为疫情防控,员工不能亲赴开封给先生送别。只能通过朋友圈寄托哀思,打开相册和背后尘封的记忆,一点一滴地来追忆缅怀师恩。许多朋友在朋友圈留言,直言您是品德高洁的师者;远在西安的表弟,词不达意地说您是当代的白求恩,我回复他说得对,您就是中国教育界的白衣天使,国际主义战士。不少郑大学子给我留言,我这里摘录一个给您听:宋老师节哀,读研以后,通过您的朋友圈和一些高质量的文学公众号了解到了吴老师的为人为学,内心极为敬仰。在文学旅途中,我深深体会到好的老师对个人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相信吴老师在数十载的耕耘中已桃李满天下。优秀笃定的学子们定会,且已然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率先垂范,继续向前。吴老师千古。
恩师,您听到了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少学子以您为楷模,因您饮水思源,刻苦钻研?!这不就是您常说的This is the way it is!道法自然吗?
九十七年前的那个夏天,1925年的7月15日,一个名叫Shirley Wood的天使一般的小女孩出生在美利坚合众国的阿肯色州。1946年先生您来到中国,自此每个7月15日,对于您遍布海内外的历届员工,都是一个感恩的日子,一个特别的Thanksgiving Day。
九十七年后的初夏,2022年的4月7日,一个令无数河大师生学子悲伤的日子。一位誉满华夏的国际主义教育家,圣母般的吴雪莉先生,悄然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您深爱七十年之久的校园和热土。自此,4月7日,无论对于您的家人还是对于您遍布海内外的历届员工,都是一个缅怀的日子,一个特别的Mourning Day。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造福一方,恩泽草木。吴雪莉先生,您的员工永远热爱您!
将来无论走到哪里,每当我们回首,都会朝着母校的方向敬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郁郁华盖,微风清飏!师恩难忘!
吴雪莉先生,您的员工永远想念您!
2022年4月12日凌晨记于郑州大学盛和苑礼园
作者简介:宋根成,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willhill官方网站1992级本科生,1996级硕士研究生,2010级博士研究生。